????原创作品????
随笔?年味中国
文/圳…… 年味是传统的年俗文化,渗透到我国辽阔疆土的各个角落,内容极其丰富多样,林语堂先生对此做过深入调查,最后结论是“据不完全统计”,从除夕到正月共计130项,特别说明不包括许多边远地区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在内的年俗文化内容。
百姓常见较为普遍的有:
过小年、扫舍尘、办年货、贴春联、祭祖墓、燃炮竹、守年夜、吃水饺、拜大年、逛庙会、迎财神、过破五、送穷鬼、闹元宵……等项。 撇开那些不常见的,把以上这些常见的活动串联起来,足以感受到春节内容的丰富程度。况且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且风情浓郁的国家,很多地区由于文化差异即便相隔不远、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很多时候,一项年俗里就包括不少五花八门的情况。 随着社会变革,如今这些年俗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消失,内容却印刻在过往人们的记忆里。很多时候,这种风俗习惯之情怀,渲染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年味氛围。而这种氛围随着时代观念的逐渐改变,一切又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感觉中年味越来越淡了。 比方说年俗中的春联,即使在乡村,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请专人书写,供销社有现成的各式各样的电脑版春联,又漂亮又时兴且价格不贵,显然,年味里少了一份情趣与墨香。还有诸如此类许多吃的穿的用的,就连最最重要的年夜饭,很多人从早些年起就已经选择在饭店聚餐,省去了费力的买汰烧的繁忙。岂不知这份繁忙里包含着年味中难以舍弃的忙中快乐。 以往过年的情景就像一幅绘声绘画的年画构图,色彩光鲜的活泼于人们脑海印象中,其间味道不散,总在勾起记忆里对传统年俗无尽的追思。想起几年前在山东沂南一段过年经历,至今仍然情景难忘。才过冬至,大家就忙活起过年的事了,推碾磨面,赶集购物,扯布缝衣,布置庭院。 年二十九那天,全村上下石屋几乎在一夜之间焕然一新,木窗上有崭新的窗花,木门上挂有年画对联,一下子把大年的喜庆气氛烘托了起来。除夕晚一大家人围桌团圆,胡吃海喝,热闹非凡。初一天未亮屋外就已火光响炮,到处能看见穿着新衣的孩子们欢笑奔跑。男人们礼尚往来递烟问候,女人们扎堆唠嗑嬉笑连片,那场景至今想起还是其乐融融。
年俗文化,主题久远,古往今来,意义深长,生动的情节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有过详尽的描述,这无疑也是一抹内涵国情的年味:
胡万春《过年》里的心酸。 鲁迅《祝福》里的世俗。 梁实秋《过大年》里的喜庆。
老舍《北京的春节》里的热闹。 ……
年味浸透岁月流逝的每一个年头,于此留下根深蒂固的痕迹,其本质并非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热络吃喝,而是蕴含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为此,部分已经不合时宜的年俗在时代发展过程里自然淘汰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规律。 不同的时代元素,前行的文化定义,注定年味也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既赓续千百年的文化,又绽放新时代文华;既以文化的品质来提升人们生活的品位,又以文化的崇尚来引领人们假日生活情趣,年味,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内在体现,还是社会发展的面貌更新。
贴近生活,年味中国。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