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潮涨潮落

资源魔 59 0
????原创作品????

杂文随笔

随笔?潮涨潮落

杂文随笔

文/圳…… 车抵达东沙渔村景区门口,心头莫名涌起一种失落感觉,偌大的景区门前异常的冷清,一幅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景象,连停车坪边上的收费管理人员都不知道了去向,渔村周围零星散落着几个出售海货的简便货摊,摊位旁有三二个老人在懒懒地晒太阳。 我前往打探,对方好像不愿搭理,但从他们懒散的眼神中可以断定,如今的东沙渔村景区不设票务服务,游客自行出入游览便是。恍若隔世,刚从温岭的小箬村过来,满脑子还是那里之前热闹的景象,与此相比,简直天差地别,反差过于大了些,以至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没来东沙渔村之前,脑海里完整相信的是网上一系列精彩的评述:浙江台州玉环的东沙渔村近几年成为旅游热门之地,游客持续增多,村民从旅游业发展中找到了文旅生产之路,各家门挂红灯笼,喜笑颜开,气象一新。日子红火了,钱包鼓起了,劲头铆足了。 与实地所见情景明显不符,因此有些郁闷理所当然。长久以来,浙东南许多渔村几乎都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日子,而东沙渔村依仗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三面环海,风光旖旎,早在2016年就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属于起步较早的外向渔村。

杂文随笔

在时代潮流迅猛的前些年里,东沙渔村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文化传承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努力打造渔村生活休闲旅游模式,促进了渔旅融合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那时的东沙渔村,山川海流,风景秀美,一座渔村风情万种,足以概括浙东南沿海地区的详尽面貌。 沿着宽敞的石板路逐级而上,能够想象得到这里的每一间屋子,推开窗可以抚摸金色的夕阳余晖,闭目间能够闻听阵阵扑面而来的海潮声声,顺着“走马楼”、“清古屋”等景观一路走向山顶,有最佳的观日点“云坛”,有周边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普安灯塔”,每当夜晚或雾天,灯塔会闪闪发光,照亮茫茫无际的海面。

杂文随笔

东沙渔村以其特有的魅力风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这个沉睡经年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苏醒和奋进起来,一度向世人展示出自身内容丰富的价值所在,刻画出精彩无限的精神片段,比如从渔村入口处到山头环海路终点,一路色彩鲜艳极富艺术特色风情的墙绘艺术作品。

杂文随笔

这些渔民画廊风格各异,有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浮雕,有悬挂民居外墙的渔网、浮漂、海螺盆栽等,行走其间顿感浓郁的“海”味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渔民铜雕,熟悉亲切的渔区生活场景,令人回味无穷。此外,东沙渔村还有着浓郁的“渔家文化”,栩栩如生表现出村民对这方水土的热爱。 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问题的出现早先就已经形成而未被重视,比如渔村的渔业资源虽然还算丰富,但青壮年劳动人口的过于流失,一直是该村进一步发展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目前,村中人口共911人,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就业,留在村中的多为老年人,因此从事海鲜捕捞工作的人越来越少。 站在高山岭上,俯瞰东沙渔村,石径小道如瀑泻下,石屋群体面朝大海,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客观的讲,站立此地,每分每秒都能体会到古朴自然之美,层层叠叠,线条分明,向远观之,对于网上给予它的“海上布达拉宫”之美称,虽说不算充分的实至名归,感觉倒也令人心悦诚服。 时代潮流终归一路向前,眼下处于逆势下的渔村,沉默中似乎在酝酿着某种新的变革,见惯了海的潮起潮落和风云变幻,面临的波折不过是脚下潮水的一次涨落。据说,渔村正与当地有关部门调研,力求摸索出一条从渔业向旅游业转变的长久发展道路,企望依托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等优势开发出更深层次的旅游业态。 2020.10初稿于温岭 2022.9修改于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